搜索
【钢材】中钢投资15年期现结合的经验
发布日期:2020年03月23日
全球新冠疫情扩散叠加原油价格战,美股、黄金、原油等都出现巨幅下跌。几家欢喜几家愁,一片愁云惨雾中,同行业者业绩纷纷大幅下滑,但有一家公司却异军突起。公司各项业务全面开展套期保值,抗住了大宗商品、证券、债券市场的大幅震荡;公司库存商品由于期货价格跌幅大,期现价差收缩快,反而提前获取了超额收益。截至今年2月底,公司主营业务已实现收益6250万元,超额完成上半年利润预算指标。

这匹黑马就是中钢投资有限公司,中国中钢集团有限公司全资专业子公司。掌门人丁建明表示:“市场再一次证明套期保值是规避黑天鹅的有效工具”。

护航实业善创新
2019年,为了加强中央企业金融衍生业务管理,国资委就央企开展金融衍生业务管控,向相关央企进行调研。中钢投资作为中钢集团开展期现贸易的专业化公司参与提出建议。

位列专业一线,在贸易企业套期保值业务和大宗商品期现结合业务上,中钢投资有特有的优势。

传统型贸易企业开展实货采销业务,大多都是囤货待涨获利模式,存在单边的风险敞口,采购现货后一旦市场震荡甚至大幅下跌就面临亏损。此外,若涉及进出口,外汇风险也不得不防。这些痛点,如何求解?

2014年一季度,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改单边升值趋势,走出一轮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最大的单边贬值行情。当时中钢投资进口铜业务持有约6500万美金的远期敞口购汇头寸。对市场变化极其敏感的中钢投资,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在集团主要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用一周时间迅速在中国银行开通远期锁汇账户,在6.13的汇率水平锁定50%的远期头寸,有效降低了汇率贬值造成的损失,由于操作及时,减少汇兑损失300万元。

2016年,香港交易所人民币美金汇率期货上市,中钢投资又是第一批吃螃蟹的公司,最早利用汇率期货进行保值。中钢投资还曾用汇率期权、外资银行远期锁汇等方式锁定汇率降低成本。

近年,中钢投资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大力开展进口业务。2017年,据海关数据统计,中钢投资电解铜进口量跃居全国第一。其成功的主要做法就是通过伦敦金属交易所和上海期货交易所电解铜期货合约对进口铜价格全程进行套期保值,并利用香港交易所人民币汇率期货进行汇率保值。

套期保值,就是给实体经济撑起成本保护伞。“我们一直是进行全程的套期保值,为现货贸易保驾护航。”中钢投资风控总监田杨介绍,全部市场化购销,利用期货市场套保,中钢投资走出了一条期现结合的成熟盈利模式。

2016年,一直比较弱势的黑色品种突然成为市场明星,从上游铁矿石、焦炭到下游螺纹钢,价格纷纷大幅走高。中钢投资敏锐抓住机会,贴近集团主业,深入研究铁矿石——螺纹钢产业链,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创造出一套铁矿石、螺纹钢黑色产业链套期保值新模式,利用大连商品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相关期货品种进行套期保值,仅此一项,实现毛利近3000万元。

“其实,看似高风险的期货领域,存在一些期现结合的低风险机会,当然,这需要有吃透行业逻辑的慧眼才能识别。”中钢投资总经理丁建明告诉记者。

期现结合领域就有这样一些“确定性”机会。比如通过期现价差收缩获利。但是,近年大批产业客户、私募基金、上市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纷纷进入该领域,群雄四起,遍地烽烟。而中钢投资近年受中钢集团债务重组影响,资金规模有限且融资成本高企,在从事此类业务时不具备资金优势。但是作为先行者,中钢投资总能提前研判,早早布局,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在严控风险的前提下,创新期现业务模式,例如利用上海黄金交易所、伦敦金属交易所、新加坡交易所的期货品种为进出口业务套期保值;利用国内期货交易所的期权对现货进行套保,有色金属蝶式套保,黑色产业链下的螺矿套保等。

理解实体逻辑是优势

中钢投资的崛起,是时间沉淀的结果,更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大潮的一个成功样本。

我国实体企业中,有色金属行业是驰骋期货市场的排头兵。有色金属的期货品种和我国期货业一同发轫,相互成就。到如今,有色金属产业运用期货非常深,可以说,有色企业离了期货很难再去搞经营。

2012年,中钢投资把有色经验复制到黑色产业链。

“贸易企业不懂期货市场,不会对冲风险,很快就会被淘汰。期货可以让成品和原料的两头库存没有了,只有贸易企业的经营性库存和期货交易所库存,而这样的库存结构,使得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非常高。”正是基于对期货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刻理解,中钢投资开展期现结合业务已有15年历史,从事的品种包括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化工等,覆盖国内三大商品交易所和金融交易所,一直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和规模。

自上海黄金交易所白银TD挂牌以来,积极利用上期所和黄金交易所两个市场的价差波动,寻求获利机会,目前已形成成熟而稳定的盈利模式,累计盈利超过1亿元。

文化从来都是力量

“做套保对冲,投资文化也是攻防结合。”中钢投资副总经理邓少青这样总结。期市风云变幻,变化瞬息间,风险防范是重要的底线思维。中钢投资期现业务近十年来几乎无风险事件发生,经营多年无呆坏帐,没有帐龄在三个月以上的应收帐款。这与其独创的“三位一体的风险防控体系”不无关系。

风控总监田杨介绍,在中钢投资,风险管理落实到公司经营的每一个层面,形成了业务、财务、风控三位一体的风险管理模式。业务部门作为风险控制的第一道防线,必须严格执行公司的风控制度,合理利用专业技能判断风险程度,及时做好应对。财务部门主要从资金管理入手,监控各部门的资金使用情况,防止出现穿仓风险。风险管理部认真做好合规管理,全面监控业务部门各项业务的风险情况,根据不同时期资本市场的风险偏好,有的放矢,加强重点监控。

(经济日报记者 祝惠春)
 
本网站支持ipv6访问 上海期货交易所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31067号
上海市浦东新区浦电路500号
200122
msc@shfe.com.cn
 
市场服务中心
4008666099